汪清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沃沮,东北林中人的代表 [复制链接]

1#
云南专业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317373.html

东北的民族与国家(9)——沃沮

两汉时代,东北区域突然出现了一个族群——沃沮。之所以称为“突然出现”,因为从传统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在两汉之前的中原史料中,并没有找到关于“沃沮”的任何记载。

从语言学角度来分析,有人认为“沃沮”是靺鞨、勿吉的音转,源于肃慎语“woji”,即“窝集”,意为“林中人”,指的是生活在东北大山森林中的那些族群。

在东北的历史上,被称为“森林”或“林中人”的族群有很多。如辽金时的“吾的改”,明朝的“兀狄哈”,清朝的“窝集克”和“乌德盖”。甚至有人认为,沃沮为日本倭人的先祖,因为“沃”与“倭”同音。

这些关于“林中人”的称呼,到底是他们的自称,还是中原人对其称呼,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所以,从语言学来判定沃沮的族源,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考古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沃沮代表性的文化是位于绥芬河流域的“团结文化”。团结文化遗址位于黑龙江省东宁县大肚川乡团结村北的耕地中,遗址北临大肚川河。大肚川河发源于吉林省汪清县老爷岭的群山中,为瑚布图河的支流,经东宁县,流入俄国滨海地区,至海参崴附近注入日本海。

发现的遗址下层文化相当于两汉时期,学术界命名为“团结文化”,并认定其为沃沮人的文化遗留。

在团结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半地穴式的居住地,以及代表性器物——陶豆的残片。不过,没有发现任何碑刻、竹简之类的文字材料。光凭所出土的一些陶器等生活物品,断定他们属于沃沮人,还缺乏足够的证据。

根据史料,沃沮还可以分为东沃沮、南沃沮与北沃沮。《三国志·东夷传》中记载,东沃沮西邻盖马大山(现长白山),东临日本海,南界达于北朝鲜咸镜北道之北,北至珲春、汪清一带(今中朝边界两侧的北段)。除了东沃沮有比较清晰的位置说明之位,北沃沮与南沃沮直到现在也没人搞得清到底在哪。只知道“北沃沮一名置沟娄,去南沃沮八百余里”。

“团结文化”所代表的沃沮因此只能被认定为北沃沮。

公元前上,卫满在朝鲜半岛北部及辽东区域建立卫氏朝鲜后,在其管辖范围内,第一次出现“沃沮”,这里所指的就是东沃沮。

汉武灭卫氏朝鲜后,在沃沮的区域设立玄菟郡,郡治设于沃沮城(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辖地约为今天北朝鲜咸镜南、北道和珲春等地。

西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因玄菟郡屡受高句丽的侵扰,汉朝廷将玄菟郡迁于“句丽西北”,同时将沃沮划归乐浪郡管辖。

公元前28年,高句丽北伐,灭了北部沃沮之后,将其纳入自己的管辖区域。

公元年(西晋太康六年),夫余被鲜卑慕容廆击溃,夫余王伊虑自杀,其子逃至沃沮。这是中原史料上关于沃沮的最后记载。

南北朝之后,北沃沮区域被来自北方的勿吉所占,此地逐渐形成了勿吉七部中的号室部和白山部。

从民族学上来划分,沃沮被归为秽貊族系。两汉时期,生活于东北的主要部族,有沃沮、夫余、高句丽。沃沮与高句丽都被认为是源于秽貊族系。

由此可知,所谓“沃沮”,只是两汉时代,史家对生活于东北区域某个族群很模糊的统称。在此之前,称为“秽貊”,在此之后,则称为“勿吉”。这个沃沮不但从来没有建成为一个国家,甚至连统一的民族都不算。

从先秦甚至更早之前,一直到满清之时,在东北区域生活的族群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种人。一种是以农耕为主,兼以渔猎的族群。另一种则是以狩猎为主,兼以游牧的族群。农耕民生活物资较为丰富,战斗力便远弱于狩猎的“林中人”。狩猎者为生活所迫,不断掠杀农耕民,将之驱逐之后,渐渐的自己就变成了半耕半猎的族群。而一旦他们转化为彻底的农耕民之后,就将迎来新狩猎者对他们的劫杀。

就这样,数千年来,能在东北立足的,便永远都是生活窘迫但战斗力旺盛的“林中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