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木耳撑起大梦想新浪财经 [复制链接]

1#

来源:中国财经报

汪清县天桥岭镇青沟子黑木耳基地,农户正在摘木耳

立冬前后,长白山区气候渐冷。虽然大田农作物的秋收工作已经结束,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大北村的村民们却没有像以往那样开始“猫冬”,反而都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在大北村红鸡冠木耳专业农场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聂树花告诉记者:“像我们这些年纪大的人,本来是没什么活可干的,可自从村里发展黑木耳产业后,我们就可以在自己家门口打工挣钱。每年两万多元的收入让我的腰杆子也硬起来了。”聂树花的话,道出了这个国家扶贫试点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吉林省深度贫困县众多群众的心声。

汪清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从年开始就被贴上“贫困”标签的小县城,仅因为一种被当地人称作“黑牡丹”的作物,就开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黑木耳产业的发展让老百姓的小康梦想逐步实现。

汪清县天桥岭镇口山黑木耳摆放基地航拍图

当土地不堪承受生活之重,汪清人看到了土地的另类价值

土地,对农民来说是“命根子”。保护好、利用好土地,使其生生不息,繁衍不止,不仅能为农民带来财富,更能实现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然而,在长白山林区,“老少边穷”的现实情况和“八山一水半草半田”的特殊地貌,使汪清县的农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村里的地比较少,平均算下来一家也就二三亩,之前都是靠种黄豆、玉米为生,刨去种子、灌溉、施肥等成本,基本剩不下几个钱。”想到之前的苦日子,汪清县天岭桥镇天岭桥村村民张守礼欲言又止,不愿多提。

穷则思变。汪清人逐渐想明白了,农家要富裕,生活要改观,出路就是因地制宜,继承历史传统,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

说起黑木耳,汪清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地处长白山腹地,森林覆盖率高达89.3%,充足的柞树等硬杂木资源为优质黑木耳栽培提供了原材料保障。同时,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积温低的气候条件更造就了汪清黑木耳独一无二的优良品质。

于是,经历了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靠天生耳”到20世纪70年代的“人工栽培”,从椴木栽培、袋料栽培、单片黑木耳生产到如今的“小孔出耳+棚架晾晒”的生产工艺,汪清黑木耳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如今,走近汪清县各处乡村,几乎都能看到路边连片的青杠椴木上,朵朵“黑牡丹”沐浴在阳光中,焕发出无限生机。

黑木耳的产量越来越高,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依托于黑木耳产业,汪清人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不断加速向前。

汪清农户在晾晒木耳

当木耳是资本的观念形成,汪清人的运作很是精彩

然而,汪清县的黑木耳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前些年,木耳品种杂,质量参差不齐,土法制菌不仅成活率低,而且环境污染重,火灾风险大……”汪清县常务副县长卢立国说,为了让老百姓真受益、长受益,县政府把目光锁定到标准化体系建设上。

“从前菌农实行小作坊的生产模式,体量和质量远远达不到市场需求。所以,我们改变以往的菌农小作坊生产模式,建设了标准化菌包厂、标准化定制车间,实行制袋、灭菌、接种、养菌一条龙式菌包生产培养,以集约化、标准化的生产塑造汪清黑木耳的质量优势。”

鸡冠乡大北村红鸡冠木耳专业农场就是一个现代化的菌包基地。在农场干活的聂树花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以前种木耳有两怕:一怕培育菌种失败,二怕价格大起大落。现在大家都在农场干活,还有一条龙式的生产、销售服务,每个月收入也很稳定,没有什么风险和压力。”农场里像她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她们都成了木耳载种的农业“老手”。

“老手们”为什么放弃自家的木耳生产,甘愿来农场替人“打工”?该农场负责人林岩给出了答案:“我们的农场以农民菌业合作社为基础,占地面积约14公顷,摆放黑木耳菌包万袋,还建有日产3万袋的菌包生产线。更重要的是,由于接菌种技术的提高,出菌率从70%上升至99%以上。”

“此外,农场不仅可以为村民提供带‘料’加工服务,而且能够免费为村民提供菌包,待养成后统一收购。也就是说,村民一边在农场里劳作,另一边他们自己的菌包也在地里生长,可以同时挣两份钱,谁还能不愿意来呢?”林岩说。

据了解,该农场还有平方米定值车间,有百万袋规模的黑木耳摆栽基地,在这里,农民实实在在看到了收益的提高。“过去大家各自为战,成本高、风险大、价格低,现在经过快速健康发展,我们逐步形成了集菌种研究、菌包加工、育菌培养、摆栽种植、包装销售一体化的产业竞争优势。”林岩说,“现在农场年产值可达万元以上,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9户,普通群众近40户。”

像这样的标准化农场在汪清县随处可见。据了解,为了夯实黑木耳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汪清累计统筹整合使用各类财政涉农资金2.5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6亿元,建设标准化菌包厂54个、定值车间6个,形成了制袋、灭菌、接种、养菌一条龙式菌包生产培养模式。与此同时,该县出台了《汪清县产业扶贫项目收益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将各类扶贫收益专项资金反哺投入到黑木耳产业中,投入到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项目上,形成了“扶贫促产业、产业带脱贫”的良性循环。

汪清县桃源小木耳产业园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无人操控自动叉车

对“根”的眷恋,让汪清的土地放飞“新的梦想”

伴随着汪清县黑木耳产业的壮大,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来到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他们的出现,使汪清木耳的产业化发展加快了脚步,天桥岭镇桃源小木耳产业园负责人孙永芳便是其中一位。

回到汪清前,她在山东青岛做了20多年的软装生意。出于对家乡的眷恋,年,她回到汪清。“回来后的最大愿望,就是将家乡的黑木耳做得更好。”孙永芳深情地说。

自动上下架机、无人AJA叉车……在孙永芳的木耳产业园里,所有的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一台台机械化的设备、一排排现代化的菌房、一间间规范化的车间,让人很难想到这是在一个贫困村里。

孙永芳坦言:“既然决定回来干了,就想干出来点样子来。我们希望通过数据化、科学化管理,带动产业的标准化发展。”

同时,产业园还为当地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一方面,我们建立了扶贫车间,主要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让他们直接到我们公司上班,或者做一些采摘的工作。另一方面,我们采取菌包优惠政策,如果贫困户在销售中有困难,我们工厂的补助保障可以直接对应贫困菌农。”孙永芳说。

谈及当地政府的支持,她充满感激:“年年初,公司先后获得汪清县扶贫整合资金和宁波援建资金总计.3万元。今年我们将带动天桥岭镇贫困户户人增收,预计人均增收.32元。”

像孙永芳一样,越来越多的“能人”返乡创业,有效带动了汪清县的脱贫攻坚。

汪清县天桥岭镇青沟子黑木耳基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道理汪清人最知道

一片片黑木耳被销往全国各地,那么生产木耳的菌包去哪儿了?“靠山吃山”的汪清人最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为了防止废弃菌包中的杂菌对周边生态造成影响,汪清县把菌包回收当成了大课题。

年,汪清县与上海环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总投资1.5亿元的汪清木耳菌渣再生资源工程项目。该项目通过生物降解技术杀灭木耳菌渣中的有害病菌,最终将其分解合成农事活动可以使用的有机肥料,彻底将废弃菌包“变废为宝”。

在汪清环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记者看到,废弃菌包经过处理后进入化肥池。“年处理量20万吨,菌包制成花卉、人参的肥料销往各地,十分紧俏。”环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斌刚说。

随着一批生态环保项目的落地,这个长白山下的“木耳县”已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加工、废弃物处理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菌包培育、菌质检测、菌类种植、菌袋回收……完整的木耳产业链不断成熟。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条可持续发展的生财之路,没有谁比汪清走得更好。

致富有盼头,木耳来牵头。在汪清,小木耳带动大产业不再是空谈。在黑木耳产业的推动下,汪清累计退出贫困村42个、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由年底的23.2%下降为如今的3.14%。汪清预计今年脱贫摘帽,年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天更蓝,水更清,木耳产业更加蓬勃。行走在汪清的大地上,曾经的穷乡僻壤展新颜,富民、强县的美好蓝图正在实现……

来源:中国财经报

记者:赵加仑

编辑:刘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